6月11日,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南京迎来了第72场演出,它将于今天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终评。这部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学术指导,江苏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循着宝黛钗的爱情主线,以青年艺术家的舞蹈语汇、创作思路和现代舞台表达,再现了一批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
以开场售罄为起始,掌声如潮来收尾,一路走来,民族舞剧《红楼梦》每一场与观众的双向奔赴,都引导着下一批“槛外人”完成“梦中人”的转型。演出吸引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典名著、对东方美学新表达颇有情结的热心观众,无论男女老少、年长年幼,纷纷前来观演,甚至二刷三刷。
以年轻的视角,诉说传统,描摹当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黛玉入府、向妙玉借梅、醉卧芍药丛……舞台上,一句句判词以灯光的形式投射,在帷幔的一开一合之间,“还原”原著《红楼梦》中的经典场面。民族舞剧《红楼梦》以原著内容进行编排创作,在叙事上采取传统章回体小说特色,“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归彼大荒”十二舞段各有题名、各自独立又可串联成篇。青年艺术家们用现代审美和表达方式,对经典进行解构和整合,力图将该剧打造成为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
在舞剧中,服饰、道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们就像‘转接口’一样,连接着古典审美和中国传统文学。”青年舞蹈艺术家、该剧导演黎星说,包括演员服饰上的云肩、刺绣、花卉纹饰,以及中国传统戏剧舞美帷幔等语汇,主创团队都力求细节的极致和精美。
“我们坚持‘唯一准确性’,不编多余的动作,不给任何演员多余的表达。”青年舞剧演员、该剧导演李超介绍,剧中所有角色的吃穿用度在原著当中都有明确标识,将此物化为身体与肢体的创作,让演员与剧中人物合二为一。“做红楼梦这个题材,我们需要往前迈一步,更要学会往后退。”李超回忆起创作的初衷:既要做创新大胆的先锋尝试,“聚焦全中国一批顶尖的女舞者,为舞蹈打造一个全新的12金钗”,又要“回归”到巨人的肩膀上,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东方美学的力量。
留白与对照,彰显东方审美之神韵
符合中国艺术审美的“留白”,与剧情、表演、音乐等的融会贯通,也是民族舞剧《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抛却华丽与权力,厚重的官袍如同傀儡外壳将元妃深锁其中;“花葬”中,十二位女性身着长袍,披散长发,究竟是人葬花,还是花葬人?剧里剧外,无论是主创、舞者还是观众,都能找到自己对剧情的解析与答案,这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积淀以及人们自古以来对东方审美留白的概念。
在舞蹈创作和语汇选择上,该剧主创们擅于聚焦故事背后的解读,描绘人物内心的潜台词。区别于一般舞剧的华丽舞姿和身体展现,“归彼大荒”中,十二个女孩只是静静坐着,没有任何动作,这一出曾让剧迷们不解的安排,如今也被奉为经典。“此处无物胜有物”,正如导演李超所说,他们在创作中留下了“一扇门”。门内,演员们跳出画框的局限,不仅演绎剧中的故事,也通过肢体与情绪诉说自己的故事,为自己发声;门外,每一个走进剧场的观众,都能找到推开故事的“把手”,与舞者共鸣。
黛玉入府、元妃省亲、宝钗扑蝶、探春远嫁、宝玉丢玉……民族舞剧《红楼梦》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场景,让十二钗在贾惜春的画中齐聚,让红楼梦的故事在贾宝玉的梦境中团圆,这是该剧的一大意义所在。
在音乐的使用上,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由赵博作曲,给予了舞剧以弹性张力和想象空间。“元宵”的喜庆、“探春远嫁”的飘零、“花葬”打击乐的使用,“归彼大荒”的壮烈,以“无声”胜“有声”。
平衡与打破,精雕细琢奉上诚意之作
从电视剧到电影,从京剧到话剧,从音乐剧到芭蕾舞剧……多年来,基于原著的不同改编与呈现,都在各自领域赋予《红楼梦》特色鲜活的艺术生命力。民族舞剧《红楼梦》主创团队以年轻人的理解与视角,在舞蹈行业的当打之年,用最大的诚意和实力去创新创作,塑造角色,致敬经典。
民族舞剧《红楼梦》导演、贾宝玉扮演者黎星
贾宝玉作为原著《红楼梦》中的核心男主角,贯穿了从黛玉入府到归彼大荒的完整故事线。饰演剧中男主的黎星表示,在舞剧中,贾宝玉其实是一双“眼睛”,他以主人翁视角带领着观众看剧情推进以及十二金钗的每一个不同面。
“她一直在往舞台深处退,但是你能感觉她一直在冲你来。”作为原著中比较重头戏的段落,民族舞剧《红楼梦》的“探春远嫁”让观众记住了饰演探春一角的演员冯敬雅。她表示,自己通过大量圆场表现探春在海上渐渐远去离家的情感,在最后的“归彼大荒”时,也突破了时空和阶层的界限,在角色塑造中融入了自我情感的表达。
“演员就是二度的创作,要基于对人物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动作,跳出角色不一样的性格。”薛宝钗的扮演者王闵瑞透露,为了呈现好角色,自己会提前去品读原著、刷影视作品、观摩前辈们的表达,再慢慢通过排练建立自己对角色的认知。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从2021年9月首演至今,民族舞剧《红楼梦》伴着一路花香,向观众分享着红楼的东方美学:十二位金钗、十二把高背椅、十二个小圆凳、十二种颜色、十二束鲜花……以及章回体形式的舞蹈段落,上下半场的对襟、各个章节的回扣,经典名场面与创新场景的对照……这样的东方美学深得人心,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爆棚的口碑。
与此同时,职演人员们的默契配合、娴熟表演让台前与幕后相得益彰,主创们的精神内核也更趋于稳定成熟。“我觉得自己更加踏实了。”提起演出以来的最大收获,黎星表示,因为红楼梦的过高关注度,经历了过誉表扬和激烈批评后,会更加坦然地面对真实的自己和之后的创作。
6月21日,伴随着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终评的到来,民族舞剧《红楼梦》的主创团队将以“百场如一”的态度,奔着一种更高、更严谨的要求和艺术标准,通过反复的排练和打磨,为观众呈现出更高的表演质感和分寸感的诚意之作。
校对 王菲
上一篇:【快播报】东岳硅材(300821):6月20日北向资金增持8万股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华南生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